第173章(1 / 2)

加入书签

顾祝同也真是急眼了,气急败坏之下,竟意欲调集第、第两个集团军进剿皖南抗日救国军。

不过,顾祝同却忘了,在皖南这一带,除了徐十九的皖南抗日救国军,还有另外一支同样不听指挥、不听招呼的军队,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

上官云相的第集团军原本都已经进入泾县,完成了对云岭的弧形包围圈

可现在顾祝同调令一下,要去龙口进剿皖南抗日救国军,第集团军各军、各师就被闹个手忙脚乱,原本堪堪成形的包围圈也有所松动。

远在延安的中央高层时刻关注着皖南的局势,在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朱毛周便以党中央的名义给东南局书记项英来了一封措辞前所未有严厉的电报,勒令他带着新四军军部、教导旅及江南支队渡江北撤,并正式警告项英,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这个时候,新四军广大指挥员也已经意识到,继续留在泾县并非良策。

这是因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领已经被上官云相第集团军所包围,就想转个身也是异常之困难,更别提往外展,长此以往,教导旅及江南支队只能被国民党军给活活困死,而如果跳到江北,则立刻又是另外一副局面了,不仅因为江北国民党军力量较弱,更因为江北能得到八路军的支持。

鉴于张云逸、周子昆等新四军骨于都赞成渡江北撤,项英便也只能够接受现实。

道理很简单,如果项英再不认清形势,继续一意孤行,就势必会严重削弱他的领导树威。

不过在选择撤退线路时,项英又跟叶挺产生了极严重的分歧,叶挺坚持要从青阳方向转移。

原本,上官云相第集团军已经完成了对新四军的四面合围,不过因为此前顾祝同跟徐十九的龌龊,上官云相被迫调动两个军去进剿皖南抗日救国军,这就使得刚成形的包围圈出现了缺口,缺口就在青阳县,新四军如从青阳县突围,就能轻松摆脱国军围堵。

可如果从别的方向突围,就势必会遭到国民党军的重重堵截。

当然,从青阳渡江北撤,也并非一片坦途,因为中间不仅要穿过日占区,同时还需要搜集船只。

好消息就是,小日本第ll军主力眼下正在上高地区与薛岳第一兵团大战,根本无遐他顾,此时,日军对长江南北两岸的封锁力度必定会有所减弱,所以从桐陵至池口一线寻机渡江,是完全可能的。

从军事角度考量,叶挺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也得到了张云逸、周子昆等大多数指挥员的认可。

但是,遗憾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领导权威,项英断然否决了叶挺的建议,而选择走茂林、宁国直接去苏南地区,与陈毅、栗裕的东谴支队汇合。

面对以叶挺为的大部份指挥员的质疑,项英的理由也显得很充分。

粟裕、陈毅的新四军东谴支队黄桥一战,以不到千五人打垮了韩德勤三万余人,给了新四军不少指挥员一种错觉,认为国民党军的战斗力不过如此,所以,尽管集结在云岭四周的国民党军已经超过八万人,可项英以及大部分新四军指挥部却并不放在心上。

八万国民党军,听上去不少,可是往各个方向一均摊,每个方向也就两三万人。

栗裕、陈毅的东谴支队还不到五千人,都能够打垮韩德勤三万余人,现在集结云岭的新四军总部、教导总队外加皖南支队,足有近万人,难道还突不破区区两三万国民党军构筑的封锁线?

新四军两个主要领导意见有严重分歧,只能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进行民主表决。

表决的结果是,项英的意见以微弱的优势胜出,决议一经产生,新四军军部机关、教导总队以及江南支队的官兵们便迅速开始集结,准备经由茂林、宁国开赴苏南地区。

新四军这一突然变故,打了顾祝同一个措手不及

甚至于就连远在重庆的蒋委员长也被惊动了,连夜给顾祝同来急电,命令他取消对皖南抗日救国军第十九支队的攻势,转而全力围剿新四军,很显然,在蒋委员长眼里,徐十九的十九支队不过是芥癣之疾,而共产党的新四军才是心腹之患,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顾祝同不敢有任何的怠慢,赶紧改变了部署,命令第集团军回过头,全力围剿新四军。

(分割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