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晒盐法(1 / 2)
第五百七十三章 晒盐法
瑞明四年六月初一,徐世勣率大军凯旋归京,并将梁师都移交大理寺,经三司会审,明定其十八条大罪,判凌迟,张君武以为稍重,改为大辟,于六月初九押赴菜市口斩弃市;六月十二日,李子通被押解到京,张君武在两仪殿召见于其,相谈数刻,好言籍慰,并封其为乐安公,赐宅府一座,嘱咐其先闭门多读圣贤书,待得来日,将有重用云云,实则是将其软禁在了宅府之中。
瑞明四年六月底,江北各地夏收已毕,尽管今岁风调雨顺,奈何去岁大战过烈,以致于人口凋敝,除川中、南阳、汝州等帝国旧地丰收之外,其余各州县收成都只是一般而已,可不管怎么说,对于已周转艰难的朝廷财政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经户部测算,朝廷今年之岁入支持到年底应是从容,尚能略有结余,只是不多而已,这等结果一出,朝中原本呼吁尽快南下平乱之声顿时便弱了下去。
没钱事难办,不止是文武百官们头疼,张君武也自不免有些个捉襟见肘之窘迫,无奈之下,也只能暂缓灭南梁之相应计划,昭告天下,说是要与民生息,其实么,是被没钱给憋住了,如此一来,如何搞钱就成了张君武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来着——按张君武早先之计划,要建造出两支强大的水师,至少还须得投入五十万贯方才勉强够用,而算上明年可能的结余,户部那头最多也就只能挤出二十万贯左右,缺口多达三十万贯之巨,更别说大军南下所需的其他巨额开支了。
加税加捐显然是不行的,帝国境内大半地区都已是被打残了的,民生凋敝已极,到如今都尚未缓过气来,真要加捐加税,那就是逼民造反,这等蠢事,张君武自是不会去干,要说鼓励商业流通么,眼下本应是富庶之地的江南兀自处在割据状态之中,商道断绝,至于丝绸之路么,也因西突厥的不服训,商路同样不通,光靠帝国境内之市场,根本无法兴起商业之热潮,至于玻璃镜的销售么,倒是不错,可也就只是不错而已,用来支付科学院的科研费用以及火炮的小批量铸造都已很是勉强了的,要想靠之来筹措足额的军费开支,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浑然无法指望得上。
节流?也不成,道理很简单,身为帝王,张君武已然是简省到了极点了——自登基以来,宫殿基本就不曾修缮过,帝陵也早已下诏停建了,登基四年了,居然就不曾选秀过,宫中嫔妃就那么十几位,服侍的宫女宦官连隋炀帝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这都已到了省无可省之地步了,算来算去,也就只剩下开源这么条路可走了的。
“玄龄、克明,朕前些日子观户部之报表,见岁入勉强够只支用,心实忧之,不知二位爱卿对此可有甚良策否?”
活人自然不会被尿憋死,有着荥阳那场怪梦所得之各种知识打底,若是和平时期,于张君武来说,要整出些来钱快的玩意儿,倒也算不得难事,偏偏眼下民生不振,购买力实在有限,这可就真令张君武很有些头疼了,于政务之余,可是没少花时间琢磨着赚钱之大计,足足熬了大半个月,方才算是有了个不错的主意,然则他却并未急着道出,而是先将房玄龄与杜如晦这两位思想相对开放的宰辅宣到了御书房,见礼一毕,便即不耻下问了一句道。
“陛下莫急,先与民休息,数年之内,国库便可渐丰。”
房、杜二人皆是心思灵巧之人,只一听张君武这话,便知张君武必是又想着要大举出兵江南了,奈何眼下条件不允许,二人对此也自无可奈何,彼此对视了一眼之后,由着杜如晦出头,委婉地给出了个建议。
“朕不能不急啊,如今江南迟迟未平,而突厥内乱已生,若不能趁早击破突厥汗庭,将来之边患必重,只是欲攘外必先安内,有江南乱局牵扯着,朕自不敢冒险兵进草原,而今之计,也唯有尽快丰国库,方可图谋用兵,二位爱卿可有甚教朕者?”
张君武显然对杜如晦的建议不甚满意,也自不曾隐瞒自己的心思,明确道出了打算尽快对江南用兵的想法。
“陛下明鉴,我帝国虽开朝已四年,然,江北不过方才一统而已,人心思定,此际实不宜加税加捐,若陛下执意要筹措军资,或许只有纳捐一条路好走了,窃以为可向纳捐者授爵不授官,以免败坏官场风气,此事也只可偶尔为之,实不可成定例,须得慎之再慎方好。”
房、杜二人都是理政高手,可要说到赚钱么,显然是难为二人了,这不,二人皱着眉头沉思了好一阵子之后,也就只有杜如晦提出了一条勉强可行的建议。
“不妥,爵所授必是有功于国者,若开了纳捐之先河,朕恐后世子孙皆会引以为例,控制稍有不当,国政必糜烂矣,朕虽急着用钱,却也不愿开这么个坏头。”
纳捐为官之事古来便有之,个中固然有些纳捐者成了栋梁才,可绝大多数都是蝇营狗苟之徒,这帮人等为将纳捐的钱赚回来,为非作歹之勾当是断然不会少干的,对此,张君武心中跟明镜似地清楚着,自然不会接纳杜如晦的提议。
“陛下圣明,是臣失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