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2 天人合一:提升你的生命境界(1 / 2)

加入书签

第一场雨出现了,像瀑布一般,淋浇到炽热的熔岩上。不知道淋了多久,火球表面结了些硬壳,漂在火红的熔岩之上,不时移来移去,像一些黑色的木筏。终于,暴雨让硬壳渐渐固定了,成了整块的陆地。凹陷的地方蓄满了雨水,闪耀着明亮的水光。

爸爸说:“地球逐渐平息了。海洋中的火山口,出现了最初的生命,一些古细菌。它们聚成团,统治了地球几十亿年。如果不出意外,它们的统治将永远持续下去。”

“它们没有进化吗?”

“生命都有惰性。没有生存竞争的时候,它们选择维持现状。”

“那,现在丰富的生命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时,地球南北两极的冰雪迅速往赤道蔓延,大陆、海洋,一切都被冻结了,成了一个纯白的星球。被太阳一照射,明晃晃得刺眼。

“距今七亿年前,地球的冰川纪到来了,平均气温降到零下50°。冰冻是如此厉害,连赤道上的冰层都厚达有五百米。生命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略略,你猜猜看,是谁把地球从冰雪中拯救出来的?”

“当然是太阳。”

“太阳确实想把地球捂暖。可是冰雪太厚了,将大部分阳光都反射回太空了。如果长此以往,地球将和木星一样,永远被冰雪覆盖,再也无法回暖。”

“那到底谁拯救了地球呢?”

这时,地球的冰雪之中,忽然冲出一股黑色的浓烟,大地为之震撼。火山爆发了!继而,更多的火山冲破厚厚的冰层,浓黑的烟尘漂浮一阵后,就覆盖在冰雪之上,像给地球穿上了熊皮大衣。

杨略拍手道:“原来功臣是火山,它把地热释放了!”

“不错,火山是最大功臣,而它主要的武器,不是地热,也不是烟尘,而是它释放的二氧化碳,现在臭名昭著的温室气体。”

杨略恍然大悟。

“啊,对的。火山喷发带出大量二氧化碳,把太阳的热量截留在大气之中,继而融化了冰雪,对不对?”

“就是这样。”

“太神奇了。现在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当年却是拯救地球生命的最大功臣!”

“随着这次冰川纪的结束,气温逐渐稳定。于是,属于生命的舞台出现了。原有的细菌统治被打破,生命开始了快速的演化。这次冰川纪,对于地球生命而言,是一次凤凰涅槃。”

蔚蓝的海洋中,细小的水母出现了,海底开始有水草随着洋流款款跳舞,三叶虫在水中游泳,继而出现了鱼。植物爬上了岸,渐渐升高,蔓延,成为覆盖全球的森林和草原,地球变成绿色和蓝色的漂亮星体。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多,臭氧将紫外线挡了回去,鱼沿着河流进入内陆,最后干脆生出腿脚,爬上了陆地。天地之间一片繁荣。

然而好景不长。一颗巨大的流星撞在地球上,瞬间烟焰涨天,炽烈的冲击波席卷全球,地球成了一片火海。地球上全是灰烬,安静了许久。一只小恐龙钻出地面,它们迅速繁衍,统治着地球。长颈龙、翼龙、霸王龙,形形色色的恐龙占据了天空、陆地与河流,它们生存、捕猎、繁衍,这段时间很悠长,大约过了两亿年。在这样的霸主面前,其他生命似乎没有了出头之日。

历史重演了。一枚陨石撞击了地球,地球再次变成火海,烟尘让地球陷入了黑暗的冬天,植物纷纷死去,恐龙灭绝了。过了不知多久,有一些类似松鼠的小动物从岩穴里出来,还有植物从灰烬中萌芽。日子很艰难,但生命重新开始了征程。没过多久,绿色又覆盖了陆地,大量哺乳动物出现,猛兽奔驰于森林草地,还有飞鸟翱翔于空际。

人类出现了,裹着兽皮,一群一群奔跑在草原上,用标枪逐猎着猛兽。许多森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一畦畦田地。田地在地球的各处都出现了。各种航船在海洋中穿梭。大城市出现了,工厂里冒出了黑烟。人类的居住地在迅速扩大,森林纷纷退缩。人类乘坐气球、飞艇或飞机飞上蓝天。

杨略看着地球快速的演进史,不由感慨万千。

“经过地球上数不清的生命体的作用,地球生物圈将一个毫无生命的地表,转化成一个美丽的环境。湛蓝的天空,美丽的落日,漆黑的夜晚,天空的温度,所有这一切,都是生命与地球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生命,地球将是这样——”

他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灰暗、干枯、疤痕累累的球体,在宇宙中孤独地漂荡。

杨略说:“原来地球这个家园,是生命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个家园也有悲惨的一面,”爸爸说,“地球上有过五次大灭绝。七亿年前的冰川纪是一次,陨石撞击造成恐龙灭绝也是一次。或许,现在工业化造成全球变暖,或许也将引发一次大灾难。不过,对于地球而言,每次灾难都福祸相生。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物遭受毁灭性打击,更多的生物类型就将集体涌现,地球依然是多姿多彩。”

“但人类可不会这么想。”

“没错,所以我们更应知道地球气候稳定的重要性。”

“那么气候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呢?”

“地球气候的稳定,依靠的是碳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神奇的机制,由火山和植物共同完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而植物死后,埋入地底,化作岩石和煤炭。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么大气中碳含量将逐渐下降,地球也随之变冷。幸亏随着地球板块的移动,一个板块升高,一个板块下沉。许多富含植物尸体的岩层俯冲到地球深处,被加热之中,又开始上升,通过火山喷发,重新回到大气之中。于是碳平衡得以实现,火山和植物一起精细地调控着地球的气候。”

“但人类的工业化,破坏了这种平衡。对吗?”

“没错。人类将岩层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开掘出来,大量燃烧,将亿万年沉积的碳释放进大气。此外,人类又大量砍伐森林,使得地球的固碳能力下降。气温的升高,已是有目共睹的了。”

“可是,去年却出现了寒冬。地球真的在变热吗?”

“人总是缺乏长远的眼光。气温的升高,不是稳步上升的,而是升一点,又降一点。但从长期来看,则是上升了。而人类很容易被这种逐渐的变化所麻痹。”

说到这里,他长叹一声。

“归根到底,人对地球的干涉太严重了。”

“人类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我们之前说的源于动物扩张的本能,还源于人类的思想观念。现代人自视过高,将自己从大地上连根拔起,要创造另一个世界,结果就像脱离大地母亲的巨人安泰一样。”

“安泰?”

“安泰是利比亚的巨人,自恃勇武,向著名的英雄赫拉克勒斯挑衅,结果发生了激烈的角斗。赫拉克勒斯毕竟技高一筹,恶斗之中,他多次把安泰摔倒在地。可奇怪的是,安泰总是迅速站起来,而且精神抖擞。原来他的母亲是大地之神盖亚,当他感到体力不支时,只需一触大地,就能获得新的力量。赫拉克勒斯懂得了其中奥秘,骤然将他高高举起,使他离开了大地。安泰耗尽力气,就死在赫拉克勒斯的手里了。但愿人类不要重蹈覆辙。”

“人类还有希望吗?”

“人类要想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须将地球万物视为一个整体,而自己只是其中一员。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2.与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爸爸,什么是天人合一?”

“这个说来话长了,有过太多深奥的解释,我想说得简单一点。略略,就从你小时候种西瓜说起吧。”

眼前忽然一亮,他们已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了。瓦蓝的天空上,盘旋着一只鹰。群山连绵起伏,长满了松树和山毛榉。小路的两侧,都是整齐的水稻和茭白,一片青翠鲜嫩。茭白的叶子很长,伸到路上来,挂满了露珠,擦在他们的衣服上。空气中弥漫了青草和昆虫的气味。小路在山脚下拐了个弯,一些房舍出现在绿树之中。

这就是他们的老家啊。

“好怀念啊!”

杨略一下子就沉入美好的童年回忆了。他念小学时,爸爸妈妈都很忙,一到暑假,就把他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到了乡下,他像是进了乐园,整天和几个小伙伴舞刀弄枪,或者在田间地头玩耍,掏鸟蛋,捉河蟹,游泳,吃西瓜,快乐得像一只唧唧喳喳的小麻雀。

爸爸指向一片西瓜田。

“看看,那是谁?”

啊?已去世多年的爷爷竟站在田里,戴着草帽,弓着背,光着脚,手持锄头正在除草。旁边的那个小孩是谁?红背心,小短裤,从旁边的水沟里拎水,浇在西瓜藤上,做得一丝不苟。

杨略心中一震。这分明是八岁时候的自己啊!他一时难以自持,眼眶竟然湿润了。

这时爷爷说话了,依然是那略带沙哑的声音。

“略略,你别老是给一棵西瓜浇啊。这都浇了五桶了。”

“这样它就长得快啊,说不定,明天就可以摘西瓜吃了。”啊,脆脆的童音。

爷爷嘿嘿笑了起来,摸着小杨略的脑袋。

“你这样,非得把它淹死不可!”

“西瓜也会淹死吗?”

“当然啦。西瓜有根,根上也有鼻子,也要呼吸啊,你用水把它的鼻子堵上了,还不得憋死啦。”

“啊?”小杨略吃惊地仰起头,在想象西瓜根上的小鼻子。

看着自己小时候如此憨态可掬,杨略不禁笑出声来。爸爸在一旁说:“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自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爷爷带着你撒下西瓜子。此后精心侍弄,除草,施肥,浇水。种子慢慢萌芽,在春日暖阳之中伸出瓜藤,长出叶片,开出花朵,结出果实。等到夏天的阳光和雨水注入西瓜中去,它就快速膨胀,酿出满腹的甘甜。这一切,人的劳动,都是和季节运行相一致的。”

杨略点点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爸爸继续说:“儒家认为,人要想生存,必须循天而动,不能逆天而行。而且自然万物相依相存,同属宇宙整体,内外相通,并无物我之分。于是人不仅要爱人类,还要爱万物,帮助天地之化育,就像勤浇水帮助植物生长一样,这样才能屹立于天地之间。”

“所以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对吗?”

“是的。”

“可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了。当年的理念,是不是过时了?”

“不对!我们生存的根本,依然是农业。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粮食。而商业、工业、服务业,只能依附于农业之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农业时代的规律,在今天依然有效。古人耕作要遵循天时地利。我们这个时代,尽管科技发达,但同样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则。”

杨略呆呆地站在那里。

“天人合一,到底是怎样的?”

他怎么也无法领会。因为这太玄奥了。

爸爸却轻松地一笑。

“你看,眼前的场景,这多像一幅画啊。爷爷的形象和脚下的土地那么和谐。你在一旁活泼好动,又增添了灵性。你们和庄稼、土壤、飞鸟,甚至山丘、云朵,都和谐地相融着。天人合一,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让人身心俱宁。”

杨略的脚踏在土地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但要感受一番。

但爸爸说:“略略,我还要带你去很多地方呢。”

杨略还来不及反对,他们已来到一个小楼阁。推开窗户,往外一看,楼阁位于半山腰上,对面是一座青山,山下一道清流。他看不出什么异样来。爸爸说:

“你看看这副对联。”

杨略读出声来:“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是李白的诗。”

“什么感觉?”

“气象忽然大了。”

“就是这样。中国的建筑,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要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我们所在的,虽是小阁楼,但透过窗户,可以仰观宇宙之宏大,可以俯察四时之烂漫。小空间就融入大空间,阁楼就融入了万物,而人呢,也自然地与宇宙相融了。”

杨略正在欣赏对面敬亭山上的飞鸟,眼前忽然漆黑一片,等他的眼睛适应了光线,却发现自己是在一条船上,头顶一轮明月,月下一条大江,岸上是黑魆魆的连绵的山。

船上另有四人,爸爸又消失了。现在他消失的频率越来越快了。

他正在担心,船上一位胖大汉子手拍船舷,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

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唱毕,哈哈大笑。似乎酒到微醺,身心恬然快活。他的面上三绺胡须,穿着长袍,头戴高冠,正在饮酒。旁边一人面容消瘦,却是道士打扮,面前摆了一支洞箫,也在饮酒。其余二人,一为船夫,一为小童。

胖大汉子又举起一杯,说:“道兄,如此良辰美景,怎能少了你的一曲洞箫呢?”

瘦子笑了一笑,放下酒杯,拿起了洞箫。

“子瞻兄,见笑了。”

这两人一说话,让中文系的杨略顿时明了。子瞻,不正是苏东坡吗?七月十六仲夏之夜,苏东坡与同乡杨世昌游于赤壁之下,回去就写成了千古名文《前赤壁赋》。看眼前的胖大汉子,神情洒脱,不正是风趣俊逸、天才横溢的苏东坡吗?杨略兴奋得几乎窒息了,这可是他最为崇拜(没有“之一”)的伟大诗人啊。可是苏东坡似乎看不见他,也听不见他的声音。

哦,现在是全息影像了。

杨略安静地坐下,看苏东坡如何寻觅灵感。

杨世昌开始吹起来,箫声很悲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江上吹来的一阵夜风,披着黑色的大氅,无处不至,把水吹皱了,把月影吹抖了,把酒吹凉了,船上诸人的身上都起了寒意。一曲终了,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杨略不仅感伤起来。这时,雾气起来了,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幽静的江面,江岸和远山被盖了一层网,水光与雾气相接,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

苏东坡显然也为箫声所动,不由发问:

“何以箫声如此之悲呢?”

“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

“当然记得。一千年以前,曹操大破荆州,战船顺流而下,帆樯如林,旌旗蔽空。他横槊赋诗之时,何其壮哉!而周瑜羽扇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百万大军灰飞烟灭,思之真令人心驰神往!”

杨世昌却摇摇头。

“这些英雄,如今何在?不过一堆黄土罢了。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呢。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无束,可以驾一叶扁舟,举杯邀月,享此一时之乐。可惜的是,你我不过是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就将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呢。”

听他这么一说,杨略仰观夜空,只见宇宙浩茫,星月璀璨,平视大地,只见江水滔滔,漫无边际,也觉得自己无限渺小了。是啊,一辈子成也罢,败也好,最终都是化为乌有,又能怎样呢?他心里不由悲伤起来。

杨世昌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苍凉地笑了几声。

“我身为道人,修行炼丹,也有些幻想。想挟飞仙而遨游于太虚之中,想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哈哈哈,子瞻兄见笑了。我也深知,这些不过是些梦想,哪有实现之理,所以更觉人生虚幻,身如飘萍,不知不觉间,箫声中就满是悲伤之情了。”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什么用呢?功名利禄,千秋伟业,如果可以得到,自然倾力而为。但凡事岂能人做主,万一功败垂成,也不打紧。我辈求仁得仁,便已足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此而已。”

“子瞻兄,既然一切都是浮云,那什么才是可贵的?”

苏东坡摇摇晃晃站起来,将双臂张开,似要拥抱这世界。

“只有江上之清风,还有这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朵听到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就成为颜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人生若能如此,则何处不可乐呢?”

“听君一席话,我倒想起了孔子欣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圣人也是同道中人啊。”

杨世昌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而杨略却静静坐着,看着第一缕阳光穿透云霞,山上升起了淡雾,被染成了桃红、柠檬黄,整个世界都缓缓复苏,披上明亮鲜嫩的色彩。他似乎听到了万物的声响。植物的根在悄悄延伸,蚯蚓在土地中慢慢蠕动。一股山风迎面而来,碰撞着他,又似乎穿越了他。凉风所至,浸润了他的每个细胞。一时之间,他与万物之间,再没有距离之感了。

3.移山填海:浮士德的伟大志愿

不知何时,爸爸已坐在小舟之上。苏轼等人倒已不见了。

“爸爸,这也跳跃得太快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